首页 >  资讯 >  详情

书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优异答卷——凌源市获批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纪实

2023-03-29 06:59:11来源:辽宁日报

青龙河保护区内的黑鹳。图片由凌源市委宣传部提供

百合暖室内的花农


【资料图】

中国百合博览园

皮影戏演出

盆花种植专业技术培训现场

核心提示

日前,凌源市获批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翻开高质量发展的“凌源答卷”,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一个个生动场面汇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壮阔画卷。

这份答卷有力度。

全市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了上下贯通、纵横联动的领导机制,明确各司其职、合力推进的责任体系,全体党员干部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善作善成。

这份答卷有厚度。

农村土地确权国家级先进县;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一个个农业农村领域“金字招牌”熠熠生辉。

这份答卷有温度。

2022年,凌源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19元。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实现了城乡居民全覆盖,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不断延伸拓展,优质医疗资源不断下沉。

“三农”新篇落笔劲,千里沃野仓廪实。

走进“京郊漫城·北国凌源”,让我们来感受田畴更绿、村庄更美,田园牧歌的诗意;感受产业兴旺、民风淳朴,乡亲之间的欢声笑语;感受筑强堡垒、凝心聚力,信念与荣光的炽烈……

从产业兴旺到仓实民富

清晨,东城街道房申村以自己的打开方式开始了新的一天。

村民庄英奎在大棚里忙着给鲜花切割、打捆、包装,百合含苞待放,他脸上挂满笑容,现在市场价格不错,一个棚一茬能卖4万多元,一年两茬的收入达到10万元左右。

房申村是凌源花卉产业的发源地之一,目前全村花卉种植面积1400亩,有400多户、近千人从事花卉种植及销售,花卉总产值近亿元,年人均收入3万元,村集体年收入18.5万元。这个默默无名的小山村,因这“一朵花”成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放眼整个凌源市,围绕粮畜菜花果五大主导产业,推动“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高标准农田、黑土地保护等重大项目整合投入,以建设万顷良田、生态牧场、绿色菜园、美丽花园、健康果园为重点,全市累计建成百个高标准规模化的产业基地。

坐拥丰富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要想拓宽产业振兴大通道,怎么办?

凌源市围绕持续推进全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挥园区政策集成、要素集聚、企业集中、功能集合的优势,着力推动“一区、十园”建设,以凌源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引领、以农产品加工园区为带动、以青椒、黄瓜、肉鸡、食用菌等优势品种为主导的十大特色产业园建设,有力推动优势特色全产业链发展。通过招商引资累计实施33个农产品加工重点项目,构建了以粮油、果蔬、肉制品为主的三大精深加工产业链条,目前入驻园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有77家。

如今,凌源是东北地区最大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京津冀都市圈“菜篮子”产品稳定供应保障基地,国内最大的球根类花卉种球繁育及鲜切花生产基地,建成了省内规模最大花卉种球种苗研繁中心、全国唯一的花卉种球检测中心,发展成为“中国百合第一县”。创建4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和6个区域公共品牌,建成4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和7个省级特色农业乡镇。同时,园区带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全市农业专业合作社与家庭农场分别达到1419个和185个,农户入社率达到50%以上。

仓廪实,丰年乐,岁熙熙。充满希望的田野,就应该是这种幸福的模样。

从美丽乡村到生态宜居

冰雪消融,碧波荡漾。黑鹳在青龙河上觅食栖息,这种候鸟已经连续四年在此越冬。

这美丽的精灵为今天的生态凌源代言。

在莽莽燕山山脉东段,蜿蜒的青龙河从中穿过。辽宁青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凌源青龙河省级自然保护区就坐落于此。自建立保护区以来,凌源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青龙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清风徐徐,水鸟翩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乡村振兴最生动的画卷。

刀尔登镇的乡村旅游红红火火,游人在这里尽享生态之美。该镇依托青龙河自然风光,全力打造以观光、漂流、采摘、垂钓、民宿为主的休闲观光采摘农业休闲旅游项目,广大村民不仅住在景区,还在家门口吃起“旅游饭”。

用环境美换来生活美。“原来让人头疼的是村委会门前的排水沟,村民们垃圾随意倒,现在好了,家家都配有垃圾桶,水沟周围建起广场、搭起凉亭、栽满鲜花,成了村民们业余活动的场所,也是骑行驴友驻足休息的必停之地。”瓦房店镇兴隆沟村书记李济岗说。

近年来,凌源市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加快补齐“三农”领域突出短板。以“五治三化两提升”为重点,全面打响“治理违建、治理污水、治理不卫生厕所、治理垃圾、治理面源污染”五个歼灭战,全力推进“硬化、绿化、亮化”三化建设,实现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常态化、精细化、全域化。

“环境整治真是好,硬化道路组组通,装上路灯处处亮,改水改厕环境美,乡村生活真舒心”,兴隆沟村村民宋继志编的顺口溜道出了乡亲们满满的幸福感。

人居环境“细梳妆”,美丽乡村入画来。

凌源市以省、市级的美丽乡村示范村和美丽庭院示范户创建为抓手,在全市打造了一批美丽乡村升级版。目前,已创建了30个省级美丽示范村、10个朝阳市级美丽示范村,累计评选出美丽庭院与文明家庭千户以上。乡村特色民宿、农村电商、乡村旅游、森林康养、运动休闲等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有4个自然村获批国家级传统村落,7个乡镇12个村分别荣获“省级特色旅游乡镇”“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等称号。

村中景,景融村,画中人。

建设美丽乡村,风景这边独好。

从文化浸润到乡风文明

文化之于城市,是根、是魂、是软实力。

历数家珍:皮影、高跷、鼓乐、剪纸,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和诸多历史古迹、文物遗存,数不胜数。更多的优秀文艺作品不断产生,微电影《火苗儿》,获得第七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最佳作品奖。以“现代花木兰”郭俊卿为原型的大型评剧《烽火映山红》,获辽宁省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大型凌源影调戏《百合芬芳》展演不断……

深厚的文化底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凌源人。

小城子镇乔营子村的农民艺术团成立两年多,他们忙时种地,闲时排演,吹拉弹唱、相声小品“三句半”都是自编自导自演。孝顺公婆、道德法律、先进事迹,一切生动实践都被艺术化地搬演,个个是精品,出出入人心,只要听说有演出,十里八村群众都赶来观看。

乔营子村悄悄地发生着变化,打牌的、吵架的都不见了,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勤劳肯干、互相帮助,文明之风盛行。用村书记杨学金的话说:“戏里戏外一个理,说不定戏看完了,人就变好了。”

让文化的种子在乡村大地生根发芽。

近年来,凌源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建立并不断完善,全市27个乡镇(街)综合文化站均已投入使用,248个行政村文化四室建设完成(电子阅览室、体育健身室、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市文化馆、图书馆分别在8个乡镇成立了分馆,有效充实农村文化生活。文化部门每年开展送文艺下基层活动200余场,都是体现时代主题、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

凌源市公安局三家派出所推出“数智乡村、平安守望”社会治理模式,让居民生活更踏实。

乡村治理好不好,百姓最有发言权。乡风文明是保障,移风易俗是关键。凌源市进一步提高乡村治理能力,推动“智慧凌源·全域网格”加快建设,“三有一保”治理模式(有力量、有场所、有机制、有保障)全面推广,促进乡村治理向精细化发展。通过移风易俗、家风家训、文化墙等多种宣传教育形式,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广泛开展星级文明示范户评比、环境卫生红黑榜、道德积分兑换、美丽庭院评选等活动,有力提振了广大群众的精气神。

品文化,提精神,换新颜。

文明乡风吹拂着大地滋润着人心。

从“引育留用”到人才聚集

在凌源,越来越多的种植、养殖技术能手脱颖而出,讲堂里经常传出学习的声音,有些村民转型成农家乐老板、乡土创客、电商从业者。若追寻其中门道就能发现,人才是一把“金钥匙”。

凌源市设立农业科技专项扶持资金,加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辽宁省农科院等农业科研院校,辽宁省科技特派团以及农业科技企业等合作,探索推广“科技研发+孵化企业+成果转化”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方式、“科研院校+龙头企业+应用场景”的科技成果项目化运营机制。目前,已先后与19所大学院所建立合作关系,签订校地校企合作协议36个。

筑巢引凤引才聚才,厚植沃土储才育才。

凌源市重点围绕人才“引、育、留、用”,推动“全职引才”向“租赁共享”转变。先后印发了《人才服务全面振兴三年行动计划》《吸引和留住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人才服务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才聚凌源计划”政策措施(试行)》等文件,从落户签证、购房贷款、工商登记、医疗保健、社会保险、子女入学、配偶安置等方面给予支持。实施高层次人才“聚贤计划”,大学毕业生“凤栖计划”、创新平台“添翼计划”,探索推广“基层农技人才+域外大学院所+企业”产学研合作模式,柔性引进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145人,实现年吸引1000名以上高校毕业生来凌回凌就业创业。

“现在只要打开手机,大棚里农情监测、作物长势等信息便可呈现在眼前,种菜越来越轻松!”三家子乡歪脖子村村民张艳华发出感慨,她受益于该村成立的智慧农业技能培训班。

培养“土专家”“田秀才”,打造“带不走”的人才队伍。凌源市实施“农民科学素质提升”工程,大力培育培养乡村人才,采取举办培训班、现场指导、域外学习等方式,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3266人,农民职业经理人305人;培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人才457人次、农村实用人才与农民技术员共5748人次。

引得来,留得住,育得出,带不走。一花引得百花开,百花捧出盛景来。

从夯实基础到筑强堡垒

房屋装饰一新,院落干净整洁,服务设施齐全,前来办事或参加活动的党员群众喜笑颜开……

这是遍布凌源市新改扩建村级活动场所给人的直观印象。2022年,凌源市按照“顶层布局、集中力量、提档升级”的高标准建设思路,坚持统一标准、统一图纸、统一规范、统一招标监理,完成新建村委会办公场所16个、修缮78个、标准化改造147个,在建、管、用三个环节下功夫,夯实了基层组织建设的阵地基础。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

一组数据,或可观察发展理念的深刻嬗变:凌源市建立26个市乡书记乡村振兴联系点、25个副县级领导干部乡村振兴联系点、选派25名乡村振兴重点村指导员,重新调整243家帮扶单位,推动295名选派干部驻村、324名乡镇街领导干部包村联户,引进项目49个,发展合作社133个,落实资金1.98亿元,帮助协调解决问题278个。

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看支部。

在乡村振兴一线,凌源市广大农村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凝聚起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每天群里晒、定期打擂台”,组织委员组织工作风采展示、“村书记——我和我的村”视频展播等,一系列活动推动了基层党建各项工作见效果。同时,常态化开展“党建惠民专项行动”,切实解决一批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关键小事”。

如何以党建品牌为依托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凌源市推行“一村一策”制订产业发展计划,243个村以“村社合一”党建品牌为依托,实施“党组织+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集体经济项目,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村占比达80.7%。近年来,累计争取省壮大集体经济奖补资金8730万元,推动123个项目村产业发展实现由无到有、由小变大、由大做强。

春的交响,激荡大地。凌源市乡村振兴的精彩作答,写在物阜民丰、万家灯火中。

脚下,是欣欣向荣的土地。前方,是山水迢迢的征途。大道如砥,振兴突破,阔步前行。

(辽宁日报 李红霞)

关键词:

[ 相关文章 ]